上海海洋大学是多科性应用研究型大学,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学校校训:勤朴忠实,1914年9月1日定立。创校初心: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办学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和世界的大洋大海上。
学校前身是张謇、黄炎培创建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水产专科学校等校名。1952年升格为中国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1972年南迁厦门集美,更名为厦门水产学院。1979年迁回上海,恢复上海水产学院,保留厦门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
学校设14个学院(部),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2000人、全日制在籍研究生5700余人。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8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90余人,校内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570余人。拥有国家级各类人才29人次、省部级各类人才219人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57人,国务院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0人等。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4个,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市级15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获得IFT食品专业国际认证专业1个,通过欧洲ASIIN本科工程认证专业2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4个。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1门、上海市一流课程27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示范性课程等4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教学团队4个,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教学名师1名、示范团队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立项建设),本科教学实习基地163个,其中海外实习基地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上海市级13项。2013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16项。学校是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首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学校是全国首批“易班”试点单位,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上海市教育改革实验奖一等奖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教育中心连续三轮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命名为“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拥有大学生艺术团等各类文体、科技学生社团90余个;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奖项。近5年来,获得世界头脑奥林匹克总决赛2次金奖,3次银奖,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金、银奖。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各类奖项5项,获上海市“知行杯”社会实践大赛各类奖项20余项。建有校史馆(含三史馆、大学生校园文化展示馆)、博物馆(含水生生物科技馆、鲸馆、远洋渔业展示厅、“彩虹鱼”深海科普体验基地、“中国渔政206”)等文博育人场馆。
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3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生态、工程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5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水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A+评级。拥有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生态养殖中心(CEA)、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教育部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平台30余个。建有海洋智库研究中心、国际海洋研究中心、中澳国际合作研究中心、远洋渔业国际履约研究中心、海洋科学研究院等一批校级科研平台。拥有我国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我国唯一的CNAS、CMA、DNV GL和USCG资质认定的船舶压载水实验室,建设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动水槽,研制万米级着陆器成功到达10918米深渊。是上海市水产学会、上海市食品学会、上海市渔业经济研究会指导单位。2011年以来,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36项。学校发挥学科与科研特色优势,服务社会成果显著。2011年以来辅导台湾地区苗栗县农户养殖大闸蟹,开创两岸农业合作的范例;组建“渔业科技教授博士服务团”遍及全国开展科技服务,助力西藏、新疆、陕西、贵州等地精准扶贫,成效显著,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二届、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代表国家全面承担履行区域渔业管理公约任务,为维护我国远洋渔业权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现有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校区、杨浦区军工路校区2个校区,另有滨海基地386亩、象山科教基地56.7亩。其中,主校区沪城环路校区占地约1600余亩,规划建设面积58.6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校园网络,建有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和海洋科学超级计算中心。现有纸质图书154万余册,电子图书近112万册,数据库50余个,馆藏资源突出学校的海洋、水产、食品特色。2016年主办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本水产类英文期刊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被Scopus及美国生命科学文摘索引数据库(BP)和生物学文摘(B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主办的《水产学报》《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其中,《水产学报》获“中国百强报刊”“中国精品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等称号。
学校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葡萄牙、澳大利亚、加纳等国家(地区)的大学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亚洲水产学会(AFS)等国际组织有着密切交流与合作,与140多所海外高校、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自2011年以来,通过游学、留学、交换生等派出学生4000余人;连续两期入选中日韩 “亚洲校园”,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项目,与西班牙、葡萄牙等高校开展学分互认Erasmus项目,为中外师生进一步拓展国际化视野、培养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平台。
学校新时代的发展目标是:2035年,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将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特色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前身,可追溯到1912年成立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04年,为抵御侵渔、维护海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主张“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向清廷倡议创办水产学校。后经黄炎培襄助和首任校长张镠竭力筹措,于1912年正式创办,1914年定“勤朴忠实”为校训,系中国最早的水产学校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水产教育的摇篮”。
1927年,学校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1929年恢复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校名。1937年因八一三事变,校舍毁于战火,辗转合川维续水产教育。1939年先于国立第二中学成立水产部,后于1943年成立国立四川水产职业学校。1947年在上海复校,定名为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1951年更名为上海水产专科学校,1952年组建升格为上海水产学院,成为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本科水产高等学府。1972年受十年浩劫影响搬迁到厦门集美办学,更名为厦门水产学院,1979年迁回上海原址恢复上海水产学院,同时保留厦门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为适应国家海洋事业发展需要,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
学校沐风栉雨、艰苦奋斗,从创业之初仅仅租房数间、教师数十人、学生数百人,发展到今天历史底蕴深厚、学科门类多元、科研实力雄厚,拥有1300多名教师、12000多名本科生、500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海洋高等学府。
抚今追昔,硕果累累,学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不胜数的骨干人才,涌现出张镠、侯朝海、朱元鼎、陈子英、王以康、戴启心、马凌云、孟庆闻、王素娟等著名水产教育家和学者,创造了数以百计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发展成为一所以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农、理、工、经、文、管、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为中国海洋、水产和食品事业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2年,江泽民同志为学校百年校庆题词“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把上海海洋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水平特色大学。”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这是时代的责任,这是历史的使命。学校将一如既往发扬校训精神、把握时代脉搏、深化综合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努力把上海海洋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水平特色大学!
杨文
任期:1952.4-1953.2
王文锐
任期:1953.2-1957.1
胡友庭
任期:1957.7-1967.1
刘忠
任期:1972.9-1979.8
范纬青
任期:1979.8-1981.12
胡友庭
任期:1983.5-1986.4
陈坚
任期:1986.4-1994.3
林樟杰
任期:1994.3-2000.2
叶骏
任期:2000.2-2010.6
虞丽娟
任期:2010.7-2013.4
吴嘉敏
任期:2013.4-2021.3
党委办公室、保密办公室
巡察工作办公室
党委组织部(党校)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党委统战部
党委教师工作部
党委学生工作部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党委武装部
机关党委
保障和直属部门党委
水产与生命学院党委
海洋科学学院党委
食品学院党委
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党委
经济管理学院党委
工程学院党委
信息学院党委
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党委
外国语学院党委
爱恩学院党委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
体育部直属党支部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直属党支部
离休直属党支部
退休局级干部直属党支部
纪监综合办公室、监督检查室、审查调查室
工会(妇女工作委员会)
团委
学生会
研究生会
1912年,在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襄助下,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正式创办,首任校长张镠对学生提出希望“五事”,即:勤勉;造成诚朴之校风;戒浮嚣;勿空谈国事;当自食其力。
1914年9月1日 “勤朴忠实”四个大字正式定为校训。
2004年,学校对校训内涵提出新诠释:勤:勤奋敬业,即学习勤奋,工作勤勉,反对消极怠惰。朴:质朴大方,即做人求真,多做少说,反对奢华浪费。忠:爱国荣校,即忠于祖国,热爱母校,反对薄情寡义。实:求真务实,即重视实践,讲求实效,反对弄虚作假。
序号 | 平台基地名称 | 批准部门 | 负责人 |
1 | 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科技部 | 万荣 |
2 | 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科技部 | 陈良标 |
3 | 船舶压载水检测试验室 | 国家发改委 | 吴惠仙 |
4 | 远洋渔业培训中心 | 农业部 | 陈新军 |
5 | 冷库及制冷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 农业部 | 李家乐 |
6 | 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 | 农业部 | 吕利群 |
7 | 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陈良标 |
8 | 鱼类营养与环境生态研究中心 | 农业部 | 刘其根 |
9 | 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 农业部 | 平瑛 |
10 | 水域环境生态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市教委 | 何培民 |
11 | 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实验室 | 教育部 | 陈新军 |
12 | 水产养殖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市科委 | 谭洪新 |
13 | 大洋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 农业部 | 戴小杰 |
14 | 淡水水产种质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农业部 | 成永旭 |
15 | 国家淡水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上海) | 农业部 | 陈舜胜 |
16 | 水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 | 农业部 | 王锡昌 |
17 |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市科委 | 谢晶 |
18 | 团头鲂遗传育种中心 | 农业部 | 邹曙明 |
19 |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 | 上海市 | 李家乐 |
20 | 上海高校远洋渔业协同创新中心 | 市教委 | 陈新军 |
21 | 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分中心(民生与食品安全) | 上海市 | 赵勇、平瑛 |
22 |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 | 市教委 | 潘迎捷 |
23 | 海洋动物系统分类与进化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 | 市教委 | 唐文乔 |
24 | 上海市深渊科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市科委 | 方家松 |
25 | 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 | 农业部 | 陈新军 |
26 | 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 市教委 | 平瑛 |
27 | 上海港口及近海生态环境科技服务平台 | 市科委 | 吴惠仙 |
28 | 大洋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 | 农业部 | 陈新军 |
29 | 渔业信息重点实验室 | 农业部 | 陈明 |
30 | 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集成基地 | 农业部 | 谢晶 |
31 | 冷链装备性能测试与节能评价公共服务平台 | 市科委 | 谢晶 |
32 | 上海河口海洋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市科委 | 韩震 |
33 | 国家食物营养教育示范基地 |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 | 赵勇 |
34 | 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 | 谢晶 |
教务处是在校长和主管教学副校长领导下,负责学校全日制本科教学工作的职能机构,主要职责有:
1. 拟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制订教学方面有关规章制度,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并提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及调整意见,参与年度招生计划的制订;
2. 组织学院制定和实施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各课程教学大纲及有关教学文件,组织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审定和评优工作;
3. 负责各专业办学水平、课程教学质量的检查、监督和评估工作,组织评选各类教学成果、遴选和推荐教学指导委员会人选,协助有关院(系)做好上级部门对我校的各专业评估;
4. 组织制定、实施本科各专业教学实习计划,统筹搞好实习基地建设,协同做好实验室发展规划,检查实验课教学质量,交流实验课教学先进经验;
5. 组织全校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和经验交流,制定并实施年度教学改革计划、目标和措施,收集各种教学信息,编发《教学简报》;
6. 负责全校本科学生的学籍管理,组织制订并实施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负责颁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7. 负责全校教学资源的调度工作,检查督促教学资源及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协同后勤管理处、后勤服务中心、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等做好教学辅助与保障工作;
8. 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年度本科教学经费的预算方案,配合人事处做好各学院的教学定编工作;
9、负责本科生推免工作;
10. 做好语言文字的相关工作;
11. 完成学校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
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水产、食品学科为主,农、理、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大学。学校办学文脉源于1912年张謇、黄炎培创建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至今已有109年的办学历史。百余年来,上海海洋大学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七万余名水产、海洋、食品等科技和管理人才,为中国渔业大国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水产教育的摇篮”。2008年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83年,经过38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林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态学、软件工程、应用经济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船舶与海洋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等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制冷及低温工程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七个学科门类,可授予农学、理学、工学博士学位和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硕士学位。拥有农业、翻译、电子信息、机械、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公共管理、资源与环境等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拥有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国家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3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学/生态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水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评级。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教育部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平台30余个,建有国际海洋研究中心、中澳国际合作研究中心、远洋渔业国际履约研究中心、海洋科学研究院等一批校级科研平台;拥有我国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我国唯一的CNAS、CMA、DNV GL和USCG资质认定的船舶压载水实验室,建设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动水槽,研制万米级着陆器成功到达10918米深渊。是上海市水产学会、上海市食品学会、上海市渔业经济研究会指导单位。2011年以来,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36项。学校发挥学科与科研特色优势,服务社会成果显著,2011年以来辅导台湾地区苗栗县农户养殖大闸蟹,开创两岸农业合作的范例;组建“渔业科技教授博士服务团”遍及全国开展科技服务,助力西藏、新疆、陕西、贵州等地精准扶贫,成效显著,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代表国家全面承担履行区域渔业管理公约任务,为维护我国远洋渔业权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有9个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共拥有在籍研究生人数近4900人。全校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近8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90余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500余人。拥有国家级各类人才26人次、省部级各类人才173人次,国务院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57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0人等。
为发挥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科研、人才优势,学校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二十多家科研机构及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从单列研究生招生名额、加强联培导师的遴选和培训、注重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制度的建设等着手,有力推动学校研究生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同时,学校与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的大学和国际组织有着密切交流与合作,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25所高校、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水产学会等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通过游学、交换生等派出学生770余人;与东京海洋大学、韩国海事海洋大学以及东盟四校(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泰国农业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和印度尼西亚茂物农业大学)联合申报的“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技术创新应用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项目”成功入选亚洲校园项目第三期;与东京海洋大学、韩国海洋大学“基于‘中日韩教育一体化’的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共同教育计划”的“亚洲校园”、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学分互认Erasmus项目等短期、双学位学习项目,为师生进一步拓展国际化视野、培养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平台。
上海海洋大学2023年招生计划
上海海洋大学2023年统招计划(1)
上海海洋大学2023年统招计划(“3+3”改革省份)
上海海洋大学2023年统招计划(“3+1+2”改革省份)
注:实际以各省份发布信息为准。
第一部分 我校2019年招生概况及招生政策
一、我校2019年招生概况
1. 招生总规模
招生总数3100人,全部为本科,无高职招生。覆盖全国大陆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2.招生专业(部分专业按类招生)
33个招生专业(含42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各省招生专业、计划及批次见各省单页宣传材料。
二、我校2019年招生政策
1. 投档比例
本科提前批、国家专项批不超过120%、其他本科批不超过105%,根据各省要求及报考我校生源情况确定。
2. 性别要求
不限。提醒提前批招生地区考生,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一般用人单位只招男生,女生不适合该专业学习,慎重报考。
3. 体检要求
执行教育部《体检指南》标准。我校不再提高标准。
4.外语语种及口试要求
无限制。我校除日语、朝鲜语专业外,其他专业入学后大学外语教学语种为英语,请小语种考生慎重填报。
报考英语考生高考英语口试合格,口试成绩作为录取参考。
5.录取规则
⑴专业录取办法
对已投档到我校的考生以高考总分为依据(含各省政策加分,最多20分),按分数优先原则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不设专业志愿级差分。
⑵同分录取办法:
总分相同情况下,按各省投档顺位顺序录取;如无投档顺位,理科依次比较数学、外语、语文成绩,文科依次比较语文、外语、数学。
⑶调剂录取办法
对达到我校最低录取分数线但未进入专业志愿、且愿意服从所有专业调剂的考生作调剂录取。学校将根据考生综合情况在未录满的专业中予以调剂录取,其中,上海地区考生,学校将在同一专业组内未录满的专业予以调剂录取,考生选考科目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调剂录取参考;对于不服从专业调剂考生予以退档。
6.我校在江苏录取规则
除上述录取规则外,根据江苏省规则,我校对江苏选测科目的成绩等第有要求,要求达到2B。
第二部分 咨询本校常见问题解答
1. 你校今年录取线是多少?什么分数可以录取你校?
录取线由考生所在省的整体考试情况和报考我校的生源情况共同决定,从高分到低分录取最后那个考生的分数为该校录取线,事先无法预测;
考生能否录取由报考我校的生源情况和考生本人的分数、专业志愿填报情况、体检情况等情况共同决定,事先也无法预测。
请考生参考我校近三年录取分数报考。
2.你校进档后专业录取办法是什么?同分考生如何录取?
我校对进档考生以高考投档总分为依据,按分数优先原则录取,不设专业志愿级差;
总分相同情况下,按各省投档顺位顺序录取;如无投档顺位,理科依次比较数学、外语、语文成绩,文科依次比较语文、外语、数学。
对于所填报专业均不能满足且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学校将根据考生综合情况在未录满的专业中予以调剂录取,其中,上海地区考生,学校将在同一专业组内未录满的予以专业调剂录取,考生选考科目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调剂参考;对于不服从专业调剂考生予以退档。
3.你校有无专业级差分?
无专业级差分。
4.平行志愿填报你校能否保证不退档?哪些情况下会退档?
平行志愿录取批次,完全同意调剂,且符合调剂专业体检要求的前提下,退档可能性很小。不退档。
5.你校体检标准如何?
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
6.男女比例?
无。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本科)用人单位一般只招男生,请女生慎重报考。
7.专业对外语语种有何要求?对英语口试有何要求?
无限制。我校除日语、朝鲜语专业外,其他专业入学后大学外语教学语种为英语,请小语种考生慎重填报。
8.投档比例是多少?
按各考试院规定,结合我校生源情况设定投档比例。提前批、国家专项批不超过120%,平行志愿各批次投档比例不超过105%。
9.填报你校专业志愿时应注意的什么问题?
⑴我校按分数优先录取,无专业志愿级差,注意拉开专业志愿间档次,按冲、稳、保的原则,避免志愿浪费;
⑵建议考生根据个人兴趣及本人学习成绩填满全部专业志愿;
⑶提醒考生慎重填报专业的征求意见志愿,为减少进档后又退档的风险,建议考生“完全同意调剂”。
10. 如果填报志愿时选择了“愿意调剂”,院校在录取专业前还会征求考生意见吗?是在考生本人已填报的专业中调剂,还是没填报的其他专业调剂?
不征求考试意见。调剂录取到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之外的同批次同科类其他专业。
11.专业同意调剂,是否会调到中外合作高收费专业?
考生填报同意专业调剂,表示愿意接受全部未填专业的调剂录取,任何专业都有可能,所以有调剂到高收费专业的可能。有些省份中外合作专业计划单列,单独录取,这些省份不会被调剂到高收费专业。
12. 原来填报志愿时选择了“愿意调剂”,被录取到不喜欢的专业是否可以放弃再参与剩余批次院校志愿的录取?
不可以。考生被前面所填志愿录取后,后面填报的所有院校志愿就自然失效了,不可以再参与后面志愿的录取。因此考生在选择填写“全部愿意调剂”时应看清院校所有的招生专业。如果被录取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可以了解一下学校的转专业政策,不要轻易放弃当年就学的机会。
13. 你校专业录取时是否认可各省政策加分?
认可。最多20分。
14. 录取到中外合作高收费专业,第二年可否转入其他专业?
中外合作高收费专业不可以转入其他低收费专业。
15关于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一般是指报考学生较多,考分较高的专业,取决于考生的志愿选择。近两年来,我校报考学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是:水产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生物科学类、海洋科学类、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物流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
16.学校 特色专业
国家“世界一流建设专业”:水产类
国家特色专业: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水产养殖学、农林经济管理
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专业: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水产养殖学、农林经济管理、环境科学、水族科学与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海洋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物流管理、食品经济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可获得中澳双学位的专业:
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专业(国际商务方向)]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中外联合培养专业特色:①毕业时可获得我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符合条件同时可获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本科学位证书,真正做到不出国的留学。②实施双语教学,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英语能力。③专业教学计划完全与澳大利亚的人才培养模式接轨。④毕业后符合条件的学生可直接到塔斯马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费可享受优惠。
17. 农科专业、高收费专业
农 科:水产养殖学、水族科学与技术、水生动物医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高收费: 中外联合培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和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国际商务方向)专业] 15000元/学年。
18. 每个专业学费如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6000元/学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6500元/学年; 中外联合培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和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国际商务方向)专业] 15000元/学年; 其他本科专业:5000元/学年。
19. 住宿条件及收费
本科:一般为4人间, 1200元/年,设有独立卫生间和浴室;有饮水机和电风扇;宽带接入;空调(采取同寝室同学合租,费用自理的租赁使用办法)。原则上要求学生住读。
20. 新生就读地址
就读地址:浦东新区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
21. 至校区交通
学校不设校车,多条公交线路可达校门口。地铁16号线,更加便捷。
22.关于大类招生分专业
入学第二年在本类别内根据成绩绩点和学生志愿确定专业。学生也可申请转入非本类别的其他专业。
23.学生是否有转专业的机会?条件如何?
第二年学生可申请转专业,根据成绩绩点和及学生志愿择优选择。比例10%。
24.你校是否有辅修专业?是否可攻读二学位?
可校内辅修,也可以选修复旦、同济等上海东部10所高校开设的跨校辅修专业或选修课程,经考核合格,可获得辅修学校的辅修专业证书;学校承认通过辅修获得的学分。
我校设有二学位金融学、会计学、英语专业。
25.直升研究生问题
优秀学生可推荐免试直升研究生。
26.有何助学措施
⑴协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办理银行贷款(在校期间的利息由国家承担);⑵学校对品学兼优且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特困学生实施国家助学贷款补助;⑶在我校设立的助学金20多项,专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在读学生;⑷协助安排勤工助学岗位。
27.你校中澳联合培养高收费专业本科学习期间是否一定要到国外学习?毕业后是否能到国外学习?
四年均在国内就读,外教来校授课,达到不出国留学的目的。学生也可自愿选择在大三之后到塔斯马尼亚大学读书。毕业时通过全部课程学习,通过雅思考试可直接到塔斯马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也可自行联系学校,因毕业生英语基础好,联系其他国家学校时优势明显。
28. 就业率如何?你校是否给学生安排就业单位?
近年就业率在96%左右。
国家的就业政策是双向选择,学校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讲座、举办校园招聘会、向用人单位推荐等方式给予学生就业帮助,学生可应聘学校推荐的岗位也可自己选择就业单位。
29.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有到国外学校交流机会?
学校对外交流广泛,与27个国家101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学生可通过留学、交流生、游学、参观等多种形式拓宽国际视野。
30.你校对优秀人才有什么培养计划?
学校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需要,打造优秀学生培养社区。优秀学生培养机制逐步形成,“亚洲校园计划”、“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元鼎学院”、“光明学院”、“远洋渔业学院”,诞生“大学生英创计划”、“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可口可乐班”等不同类型多元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有余力、有一定专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搭建成才促进平台。
亚洲校园计划
“亚洲校园”全称为“亚洲大学生集体行动交流计划”,是中、日、韩三国政府主导实施,旨在促进中日韩大学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学生流动的项目,增强学校竞争力,培养亚洲下一代杰出人才。2016年作为该计划正式启动9个项目之一基于“中日韩教育一体化”的“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共同教育项目”由上海海洋大学、东京海洋大学、韩国海洋大学合作实施。上海海洋大学是除“985”院校外唯一一所获此计划项目的地方高校。学生交流期间学习费用由接收学校承担。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是由国家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总局出台的培养选拔创新型和符合应用型人才的专项计划,学校是首批入围该计划的高校。
元鼎学院
依托学校优秀师资资源,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方向,分别配备实践导师,着力提高学生的领导力、创新创业能力、学习发展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2015年80余名2013级学员圆满结业,获国家级奖项11项、市级24项,申请专利5项,发表论文16篇。
光明学院与远洋渔业学院
学校分别与中国水产总公司和上海光明食品集团等企业合作创办,着力培养企业急需的远洋渔业人才和食品科技与管理人才。
第二校园学习
学校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宁波大学等校相关专业进行1-2学期交流学习。
双学位教育
学校设有会计学、金融学第二专业双学位教育,培养符合型人才,其他专业学生就读期间可申请其中一个专业学习,毕业时可获得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第二专业双学位专业根据学校办学情况和学生需求不断拓展。
辅修专业
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及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和工作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校还设有辅修专业以及参加东北片高校跨校辅修专业,为部分学业优良的学生提供到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15所高校修读第二专业的机会,使他们成为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基础扎实、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海外游学留学
学校重视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不断推进实施国际化战略,与美国、英国、荷兰、法国、意大利、挪威、瑞典、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几十所高校有联合培养和互派留学生项目,采用“3.5+1.5”、“4+1”、“3+1.5”以及短期游学及海外实习项目,形式多样。学校根据项目类型对学生有一定经费资助。
根据项目的不同,对学生的要求有所差异,主要考察学生外语能力和基础课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性和适应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给予一定经费支持,极大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和创业激情,学生多次获创新大赛奖励。学校荣获“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这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上海地方高校。
2007-2015年立项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1300余项,有国家级178项、上海级930项;参与学生5200余人次,参与指导教师1500余人次。获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论坛“我最喜爱的项目”“最佳创新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市长提名奖等国家和省市级奖项200余项,2014年学校获2012-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水产、食品学科为主,农、理、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大学。学校办学文脉源于1912年张謇、黄炎培创建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至今已有109年的办学历史。百余年来,上海海洋大学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七万余名水产、海洋、食品等科技和管理人才,为中国渔业大国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水产教育的摇篮”。2008年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83年,经过38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林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态学、软件工程、应用经济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船舶与海洋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等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制冷及低温工程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七个学科门类,可授予农学、理学、工学博士学位和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硕士学位。拥有农业、翻译、电子信息、机械、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公共管理、资源与环境等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拥有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国家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3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学/生态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水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评级。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教育部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平台30余个,建有国际海洋研究中心、中澳国际合作研究中心、远洋渔业国际履约研究中心、海洋科学研究院等一批校级科研平台;拥有我国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我国唯一的CNAS、CMA、DNV GL和USCG资质认定的船舶压载水实验室,建设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动水槽,研制万米级着陆器成功到达10918米深渊。是上海市水产学会、上海市食品学会、上海市渔业经济研究会指导单位。2011年以来,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36项。学校发挥学科与科研特色优势,服务社会成果显著,2011年以来辅导台湾地区苗栗县农户养殖大闸蟹,开创两岸农业合作的范例;组建“渔业科技教授博士服务团”遍及全国开展科技服务,助力西藏、新疆、陕西、贵州等地精准扶贫,成效显著,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代表国家全面承担履行区域渔业管理公约任务,为维护我国远洋渔业权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有9个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共拥有在籍研究生人数近4900人。全校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近8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90余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500余人。拥有国家级各类人才26人次、省部级各类人才173人次,国务院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57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0人等。
为发挥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科研、人才优势,学校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二十多家科研机构及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从单列研究生招生名额、加强联培导师的遴选和培训、注重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制度的建设等着手,有力推动学校研究生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同时,学校与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的大学和国际组织有着密切交流与合作,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25所高校、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水产学会等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通过游学、交换生等派出学生770余人;与东京海洋大学、韩国海事海洋大学以及东盟四校(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泰国农业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和印度尼西亚茂物农业大学)联合申报的“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技术创新应用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项目”成功入选亚洲校园项目第三期;与东京海洋大学、韩国海洋大学“基于‘中日韩教育一体化’的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共同教育计划”的“亚洲校园”、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学分互认Erasmus项目等短期、双学位学习项目,为师生进一步拓展国际化视野、培养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平台。
报考注意事项:
1.报考联合培养
(1)报考017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019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考生须选择院系所代码为017、019对应的专业进行网上报名,不要选择学院内相同专业进行报名。报考017水科院的考生需在网上报名备注栏里注明:报考水科院附属研究所名称。
(2)报考其它联合培养单位(即除017、019之外)的考生,须选择从学院对应专业进行网上报名,并在网报中的备注里填写联合培养单位名称。
2.目录中招生人数均为拟招生人数,具体招生人数,届时以国家正式下达招生计划为准。
3.后期因国家正式招生计划下达或实际录取推免硕士生,各专业拟招收人数可能发生变动。
4.咨询方式:
联系人:郭老师、陈老师
电话:021-61900053
电子邮箱:yjsb@shou.edu.cn
一、学校简介
上海海洋大学建校于1912年,是一所多科性应用研究型大学,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学校设14个学院(部),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全日制在籍研究生5300余人,非全日制在籍研究生400余人,校内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570余人。
二、培养目标
我校招收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目录
详见我校研究生院官网——招生信息: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四、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人员。具体包括(1)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通过大学英语四级(CET-4),且通过国家组织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段)8门以上主干课程的考试,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者。(2)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CET-4)。同等学力考生不可跨专业报考,复试时加试两门本科主干课程。
同等学力考生在2023年10月26日至10月30日期间,须将相关证书(证明)原件扫描,发送至邮箱(邮箱地址:yjsb@shou.edu.cn)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合格后方可进行网上确认。如逾期我办未收到相关材料,则按考生自动放弃报名资格处理。凡在网报时弄虚作假者,在复试审查时一经查实即取消复试资格。
4.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五)报考我校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上述报考条件中(一)、(二)、(三)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符合我校相关学业要求,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后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六)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含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下同)。考生报名时应当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复试前须提供《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进行复核。
五、报名
推荐免试:经本科毕业学校(具有开展推免工作资格的高校)选拔并确认资格的推免生,须在国家规定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免初试、转段)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网址:https://yz.chsi.com.cn/tm)填报志愿并参加我校复试。已被我校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
其他符合免初试资格(如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以上退役人员等)的考生,应在国家规定的全国统考报名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免初试、转段)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报名。
公开招考: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考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逾期不再补办。
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
(一)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为2023年10月8日至10月25日,每天9:00—22:00。
2.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3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3.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我校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
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s://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应在我校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每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4.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时注意事项:
(1)考生报名时只能填报我校的一个专业。
(2)考生应按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3)考生要如实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4)考生应当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填报志愿并选择报考点。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5)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6)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应通过定期查阅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我校官方网站等方式,主动了解网上确认、考试安排及注意事项等,积极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二)网上确认
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
1.网上确认时间
由各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另行通知,逾期不再补办。
2.网上确认程序
(1)考生到网上进行确认报名。
(2)考生网上确认时应当积极配合报考点,根据核验工作要求提交有关补充材料。
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3)考生应当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4)考生应当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六、考试
(一)初试
1.初试时间
2023年12月23日至24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2.初试科目
详见我校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3.准考证打印
考生应当在考前十天左右,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二)复试
1.我校在复试前,对考生准考证、有效身份证件、学历学位证书、学历(学籍)核验结果、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教育部规定者,不予复试。
2.复试时间、地点、内容范围、方式由我校自定。复试采取差额形式,招生单位自主确定复试差额比例并提前公布,差额比例一般不低于120%,合格生源比例不足的,按实际合格生源数组织复试。复试办法和程序届时由我校公布。
3.以同等学力参加复试的考生,在复试中须加试至少两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报考公共管理硕士的同等学力考生可以不加试。
(三)调剂
调剂考生需满足我校各学科专业的调剂要求,具体的调剂政策与规则在复试阶段将另行公布。
七、录取
(一)我校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并结合其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平时学习成绩、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确定录取名单。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二)各招生专业在复试时,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导师。
(三)考生如果因名额所限不能在所报专业内被录取,可根据本人志愿调剂至有多余名额的校内相近专业。
(四)学术学位招生计划可调整到专业学位使用,但专业学位招生计划不得调整到学术学位专业使用。全日制招生计划与非全日制招生计划不得相互调整使用。
(五)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者,录取资格无效。
八、体检
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体检与新生入学体检合并进行。体检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体检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文件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为依据组织进行。
九、学习形式、学历和学位说明
(一)我校硕士研究生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
全日制研究生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学校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学校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全日制研究生的个人档案及党组织关系必须转入我校,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个人档案无需转入我校,党组织关系可选择转入我校。
(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原则上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
(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时,学校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放相应的毕业证书;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将授予相应的学位证书。
(四)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五)硕士研究生按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两种类型。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定向合同就业;非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
十、就业方向
近年来,我校研究生就业率一直高于上海市高校平均就业率、上海市同类高校平均就业率,良好的就业率显示出我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我校研究生就业单位流向中主要是科研设计单位、高等教育单位、事业单位及各类企业等。
十一、学费和奖助政策
根据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文件要求,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研究生均需缴纳学费。具体学费标准详见网址:https://xxgk.shou.edu.cn/2023/0927/c8071a322343/page.htm。
学校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具体学费及资助情况按我校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十二、其他须知
(一)联合培养
我校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水科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简称:上海农科院)等多家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方式为:基础课程学习在上海海洋大学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在各联合培养单位进行,按照上海海洋大学统一要求进行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并由上海海洋大学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中国水科院、上海农科院在招生目录中已单列。报考这两个单位的考生,网上报名时必须直接选择这两个单位内的专业进行报考。
其他联合培养单位在招生目录中尚未单列,报考须在各个学院的专业内进行网上报名。
(二)请考生认真阅读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定向和非定向、学院和联合培养单位等相关说明,报考时准确选择!
十三、咨询方式
单位代码:10264
联系人:郭老师 陈老师
电话:021-61900053
电子邮箱:yjsb@shou.edu.cn
办学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999号
邮政编码:201306
凡涉及报考、录取和调剂方面的政策以教育部当年有关文件为准。有关招生信息请及时关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http://yjs.shou.edu.cn)。
一、学校简介
上海海洋大学建校于1912年,是一所以海洋、水产、食品学科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应用研究型大学,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 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设14个学院(部),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日制在籍研究生5000余人,校内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570余人。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水产”学科获A+评级,并列全国第一。
二、培养目标
我校招收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目录
详见我校研究生院官网——招生信息: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四、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人员。具体包括(1)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通过大学英语四级(CET-4),且通过国家组织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段)8门以上主干课程的考试,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者。(2)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CET-4)。同等学力考生不可跨专业报考,复试时加试两门本科主干课程(具体课程复试前各招生学院提前公布)。
同等学力考生在2022年10月26日至10月30日期间,须将相关证书(证明)原件扫描,发送至邮箱(邮箱地址:yjsb@shou.edu.cn)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合格后方可进行网上确认。如逾期我办未收到相关材料,则按考生自动放弃报名资格处理。凡在网报时弄虚作假者,在复试审查时一经查实即取消复试资格。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五)报考我校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上述报考条件中(一)、(二)、(三)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六)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下同)。考生报名时应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
五、报名
推荐免试:经本科毕业学校(具有开展推免工作资格的高校)选拔并确认资格的推免生,须在国家规定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网址:https://yz.chsi.com.cn/tm)填报志愿并参加我校复试。已被我校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
其他符合免初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条件(如在部队荣立二等功等)的人员,应在国家规定的全国统考报名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报名。
公开招考: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在网上确认网报信息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同时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所在地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
(一)网上报名
1.2022年10月5日至10月25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2.网上预报名时间:2022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3.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s://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我校报考要求报名。
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s://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应在我校规定时间内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4.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时注意事项:
(1)所有报考人员,应按我校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2)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 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3)考生应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4)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应通过定期查阅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我校官方网站等方式,主动了解考试安排、防疫要求等事项,积极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二)网上确认
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
1.网上确认时间
由各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另行通知,逾期不再补办。
2.网上确认程序
(1)考生到网上进行确认报名。
(2)考生网上确认时应当积极配合报考点工作人员,根据核验工作需要,按要求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等,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
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3)考生应当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4)考生应当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六、考试
(一)初试
1.初试时间
2022年12月24日至25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2.初试科目
详见我校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3.准考证打印
考生应当在考前十天左右,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二)复试
1.我校在复试前,对考生准考证、有效身份证件、学历学位证书、学历(学籍)核验结果、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教育部规定者,不予复试。
2.复试时间、地点、内容范围、方式由我校自定,复试采取差额形式,差额比例一般不低于120%。复试办法和程序届时由我校公布。
3.对以同等学力身份(以网上报名时为准)报考的考生,在复试中须加试至少两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报考公共管理硕士的同等学力考生可以不加试。
(三)调剂
调剂考生需满足我校各学科专业的调剂要求,具体的调剂政策与规则在复试阶段将另行公布。
七、录取
(一)我校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并结合其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平时学习成绩、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确定录取名单。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二)各招生专业在复试时,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导师。
(三)考生如果因名额所限不能在所报专业内被录取,可根据本人志愿调剂至有多余名额的校内相近专业。
(四)学术型招生计划可调整到专业学位使用,但专业学位招生计划不得调整到学术型专业使用。全日制招生计划与非全日制招生计划不得相互调整使用。
(五)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者,录取资格无效。
八、体检
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体检与新生入学体检合并进行。体检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体检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文件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为依据组织进行。
九、学习形式、学制、学历和学位说明
(一)我校硕士研究生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
全日制研究生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学校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学校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全日制研究生的个人档案及党组织关系必须转入我校,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个人档案无需转入我校,党组织关系可选择转入我校。
(二)我校硕士研究生学制:学术型均为3年;专业型除农业管理专业、公共管理专业为2年外,其他专业型均为3年。
(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原则上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
(四)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时,学校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放相应的毕业证书;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将授予相应的学位证书。
(五)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六)硕士研究生按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两种类型。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定向合同就业;非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
十、就业方向
近年来,我校研究生就业率一直高于上海市高校平均就业率、上海市同类高校平均就业率,良好的就业率显示出我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我校研究生就业单位流向中主要是科研设计单位、高等教育单位、事业单位及各类企业等。
十一、学费和奖助政策
根据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文件要求,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研究生均需缴纳学费。
我校全日制培养方式的硕士生各专业学费标准为6000~8000元/生/年;
非全日制:渔业发展、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管理专业收费标准:45000元/人;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方向)专业收费标准:60000元/人,公共管理专业收费标准:25000元/年。
学校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具体学费及资助情况按我校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十二、其他须知
(一)联合培养
我校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水科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简称:上海农科院)等多家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方式为:基础课程学习在上海海洋大学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在各联合培养单位进行,按照上海海洋大学统一要求进行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并由上海海洋大学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中国水科院、上海农科院在招生目录中已单列。报考这两个单位的考生,网上报名时必须直接选择这两个单位内的专业进行报考。
其他联合培养单位在招生目录中尚未单列,报考须在各个学院的专业内进行网上报名,详见2023年硕士生招生目录。
(二)请考生认真阅读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定向和非定向、学院和联合培养单位等相关说明,报考时准确选择!
十三、咨询方式
单位代码:10264
联系人: 郭老师 陈老师
电话:021-61900053
电子邮箱:yjsb@shou.edu.cn
办学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999号
邮政编码:201306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999号
学校:上海海洋大学
部门: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编:201306
电话:021-61900053
院系所代码 | 招收院系所名称 | 咨询电话 | 咨询e-mail | |
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 021-61900053 | yjsb@shou.edu.cn | ||
001 | 水产与生命学院 | 021-61900406 | yhyuan@shou.edu.cn | |
002 | 海洋科学学院 | 021-61900305 | zfsun@shou.edu.cn | |
003 | 食品学院 | 021-61900365 | jyan@shou.edu.cn | |
005 | 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 | 021-61908337 | hystyhj@shou.edu.cn | |
007 | 经济管理学院 | 18502183534 | wanghongji8381060@163.com | |
008 | 工程学院 | 021-61900806 | ff-wang@shou.edu.cn | |
009 | 信息学院 | 021-61900661 | xx-huang@shou.edu.cn | |
010 | 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 | 021-61908114 | yyjiang@shou.edu.cn | |
011 | 外国语学院 | 021-61900703 | wgyxy@shou.edu.cn | |
012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21-61900664 | jwli@shou.edu.cn | |
013 | 水产生物育种研究中心 | 021-61900490 | swjiang@shou.edu.cn | |
017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 院机关(北京) | 010-68673926 010-68675971 | |
黄海所(青岛) | 0532-85815907 | zhaosheng@ysfri.ac.cn | ||
东海所(上海) | 021-65808086 | yuanrui2016@163.com | ||
南海所(广州) | 020-89108361 | nhsrsc@163.com | ||
黑龙江所(哈尔滨) | 0451-84861316 | hljrsc@hrfri.ac.cn | ||
长江所(武汉) | 027-81780002 | ganfang@yfi.ac.cn | ||
珠江所(广州) | 020-81513342 | hr@prfri.ac.cn | ||
淡水中心(无锡) | 0510-85558444 | wuy@ffrc.cn | ||
渔机所(上海) | 021-65977756 | yanjiusheng@fmiri.ac.cn | ||
019 |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021-62201720 021-62209773 | fanxiaofen@saas.sh.cn |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于2005年6月,负责学校外国留学生的招生、日常管理、对外汉语教学等工作。学校招收世界各国的各类留学生,包括长短期汉语进修生、进入学校各个专业学习的本科生、研究生等。开设了涵盖从零基础到高级及HSK强化等各个等级的汉语课程。并在日常教学中,组织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及社会文化体验活动。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是留学生教育工作的管理部门,既具有二级学院的教学功能(汉语教学),又具有机关部门的管理职能(行政管理、指导协调、咨询服务)。学院自成立以来,以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越南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的长期学术往来和合作交流为基础,以在培养越南留学生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而荣获2002年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先生特授予的友谊勋章为底蕴,依托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优势,以水产、海洋、食品、渔业经济与渔业管理等学科为主,已建立起汉语语言培训、普通进修生、高级进修生、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留学生培养体系。学院还积极开展多种国际文化交流,与多所国外大学建立了联系与合作。
上海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立于1994年。1960年,上海海洋大学开始举办夜大学,由于受“文革”影响,一度停办。1985年恢复招生,并成立职业教育办公室,1993年开始招收函授学生,1994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1995年开设脱产专业,1996年开始招收脱产学生,1997年学院与农业部干部培训中心上海海洋大学分院合署办公,2013年11月学院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
上海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目前在校学生近5000人。学院学历教育设有专科专业30个、本科专业15个、专升本专业10个,涉及经济、管理、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旅游、食品、语言、环境等领域。同时在安徽、宁夏、江苏、广东、广西、江西、新疆等地建有多个函授站。学院积极适应现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继续教育发展的趋势,不断进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服务学生为中心,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全力拓展新形势下的继续教育。
学院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以干部培训和行业培训为特色,开办发展海洋经济高级研修班、海洋环境监测人员培训班、水产领导干部研修班、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班、渔政人员培训班、食品质量安全人员培训班、发展现代农业培训班、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组织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等,以及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办职业技能证书班等,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学院将继续秉承上海海洋大学“勤朴忠实”的校训,积极发扬学校在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为祖国的海洋和水产事业贡献力量。
168家企业提供岗位近700个,需求4500余人。毕业生共投出简历2466份,413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服务临港,参与临港,建设临港。12月5日,在建校111周年暨临港办学15周年之际,上海海洋大学举办面向全市高校毕业生的临港新片区专场招聘会。除临港五校的学生积极参与以外,还吸引了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校的毕业生来到现场。
招聘会现场
据悉,本次招聘会由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主办,临港新片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上海临港人才有限公司和校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承办。招聘会分为企业招聘区、推介展示区、直播推介区、就业咨询区、签约洽谈区、综合服务区,“六元一体”式的一条龙服务,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牵线做媒”。
在直播推介区,临港新片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培带来干货满满的人才政策宣讲,临港新片区企业和元生物招聘负责人王晓波线上带岗及交流,临港新片区创业就业校友陈泽恺、徐麒祥分享,帮助毕业生深入了解临港,扎根临港。
在推介展示区,14家用人单位现场宣讲,15名应届毕业生1分钟自我展示,10个学院的负责人轮流上台推介,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精准搭桥。“作为在临港生活了四年的海大学子,这里的一切我都非常熟悉。临港的口号是‘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我很希望能够在这里扎根,找到合适的岗位。在‘校门口’就业,还能经常去母校食堂蹭饭,多幸福啊!”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2024届毕业生唐崇策说。
毕业生正在参加招聘会
就业咨询区门前人头攒动,上海临港人才有限公司副总监王燕丽为意向临港就业毕业生开展一对一政策咨询。“这里你需要再组织语言,更凝练一点,让HR能够快速了解你。”学校就业指导老师宫领芳、赵玲蓉耐心帮助毕业生修改简历,共指导学生50余人次,学校为毕业生们及时提供专业精准的就业面试指导。
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宋敏娟,学院负责人、就业指导老师积极与参会企业对接毕业生推荐及合作事宜。本次招聘会聚焦临港新片区发展,立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需求,提供形式丰富、实效显著、内容充实的新型招聘模式,全力促成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